第111章 只能万箭齐发了

 门捷陶乐
        薛凤起从会议室里出来。

    闷头不语。

    没想到地球竟然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敢情月球要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

    虽然也多撑不了几年......

    他刚刚参加完邓爱伦临时召集的I2SPO全员大会。

    看到视频里邓爱伦那严肃而沧桑的面容,相比上次来月球的时候要苍老不少。而这位老者的话语,此刻依然在他耳边萦绕。

    薛凤起感到很唏嘘。

    他想起了那八个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薛凤起从未感到如此沉重。

    他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立刻招呼了基地的几名骨干,继续开小会。

    “未来这段时间,大家都要辛苦了。我们要连轴转,把我们一号基地的产能开到最大,尽可能多地建造运载火箭发射基地。现在DI也已经在配合我们的工作了,我们要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同时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让它们好好为我们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它们待机和等待我们。”

    “辛苦倒是不怕,只是我还有一件事情没想明白。从刚才邓院士的话来判断,我们目前的瓶颈主要是地球上能否在15年之内完成80%的人口迁出地球,也就是说,地球上的运载火箭发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在月球上拼着命地建基地又是为何呢?远水又救不了近火。难道邓院士的那些量子通信理论上的突破可以应用在这里不成?”

    有人问道。

    “因为月球也不是久留之地,如果地球真的变成熔炉一般的环境,月球还能独善其身多久呢?地球上会有很多人和物品先转移到月球上来,如果我们不做好充分准备,在需要将这些人和物品再次从月球转移时,我们岂不是陷入很窘迫的局面?当然不能指望邓院士那些理论,完全是不同的领域,想什么呢?”

    “地球上80%的人口......整整70亿出头啊,哪怕是万吨运载火箭发动机和超大规模航天器技术完全成熟,一次发射能够装成百上千人,就算一千人吧,也得发射七百万次,以地球目前的发射能力来看,只有几十个火箭发射基地,就算70个吧——实际上可能还没有这么多,同时发射,每个发射基地得发射十万次出头。然而,一年只有365天,15年也只有5000多天,要完成十万次的发射,相当于每个发射基地每天要发射20次,这可能吗?”

    “你这个测算当然没错,但是,你没有考虑两个情况。第一,我相信,各国政府和I2SPO很快会加大低温休眠的倡议力度,甚至不排除变成强制。人一旦进了那个休眠舱,空间占用就小很多了,而且更加规则。这样一来,如果原来每次只能装一千人,现在没准可以装一万人,甚至两万人;第二,邓院士已经向I2SPO理事会和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在全球扩建大推力火箭发射基地的提案并且得到了通过,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发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甚至翻番。这样一来,还是按照你刚才的测算方式,如果每次发射可以装一万人,地球上的火箭发射基地增加到两百个,每个发射基地每天就只需要发射一次不到了,是不是可行很多?”

    薛凤起说到这里,最终没忘记再补充一句:“当然,即便如此,依然很有挑战。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哪个火箭发射基地每天都有发射任务的。”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